本届F5创新创业大会特举办大健康产业创新峰会,旨在邀请全国范围内医疗、健康、保健等相关领域行业专家、一线创投机构投资人等亲临现场同台交流,打造适应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环境现状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共商产业创新有效路径,为推进沈阳“三城联创”献计献策。
据米库创业网讯,以“聚力东北·洞见未来”为主题的2018F5创新创业大会于5月24日、25日在沈阳创新天地举行。本届大会由“东北投资生态”“新零售创新”“大健康产业创新”三大主题峰会组成,20余位东北及全国范围内的行业领军企业及投资机构创始人在两天的峰会中登台演讲,千余位东北创业者、企业主到会观摩,数十家媒体对大会全程报道。大会旨在聚焦创新创业,发挥本土优势,积淀城市创新创业文化,激发新动能、造就新势能,助力沈阳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创新之都。
伴随着沈阳“三城联创”工作的积极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建设国家健康城市的目标深入人心,通过“三城联创”让沈城人民衣食住行更安全舒适,生活环境更美好,生态环境更宜居,将让每一位市民对这座城市更加认同、更加依恋和更加热爱。基于此,本届F5创新创业大会特举办大健康产业创新峰会,旨在邀请全国范围内医疗、健康、保健等相关领域行业专家、一线创投机构投资人等亲临现场同台交流,打造适应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环境现状的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共商产业创新有效路径,为推进沈阳“三城联创”献计献策。
在本次论坛环节,主持人提出“随着大健康领域发展直接作为新兴的产业杀入到市场当中来,传统医疗健康产业以及基础医疗产业,他们也势必面临着这样一种转型,三位嘉宾怎么看待基础医疗和传统医疗行业,他们应该如何转型呢,尤其是线下实体这一块?”
安龙基金创始人赵春林夸赞其是一个好问题,并回答说“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一堆互联网公司,一堆传统公司怎么样适应互联网,后来互联网+、+互联网,传统和新兴企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挺让我们这些创业人员或者投资人员纠结的一种关系,很难说哪个领域最后会胜出,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希望投的企业人员是从传统医疗领域出来的,如果一个互联网的人做我们医疗互联网或者是智能的人做智能医疗,我是不敢投的,我投医药代表或者学医出身的,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资源和背景,但是他的观念和手法是用新兴产业,这是我认为投资最好的创业人员。”
宁湘伟则表示他原来就是做传统医疗的,曾经是七家二级医疗服务集团的CEO,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一方面药品成本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同行竞争成本不断增加,媒体公信力不断下降,导致每个医院入院成本越来越高。医院开始希望通过提高服务来取得利润,最后希望能够从技术的角度取得利润。当然科技研发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看病也会越来越贵。为什么会看病贵,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用得多少,这背后就是科技上的投入,这个投入要被患者消化掉,所以就会越来越贵,这也是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差别。
以下为演讲文字实录:
主持人:再次感谢几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希望通过接下来的论坛环节让我们把大健康的产业聊得更深更透。我们对于大健康的专场的几位嘉宾是更心生敬畏的,大家知道医疗行业专业属性很强,而且台上几位都是具有极高的、极深厚的从业经验的医疗大健康领域的从业者,其次就是作为投资人而言,我们米库创服做的就是投资者投资机构与创业者创业项目之间的对接,所以我们遇到投资人的时候会更加亲近。又因为台上三位坐的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它不仅仅是赚个钱或是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问题,而是像刚刚几位所说的,很多事情是在有可能改变人类、改变一个时代、改变全民族健康的情况。首先我想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今天在赵总的分享和刚才宁总的分享当中,我从外行的角度听明白一点,以前我们考虑健康的时候,比方说在很久以前可能医疗健康这样的词出现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是生病了去趟医院,但是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光是在人生病以后如何去治疗,而是如果一开始就能够预防,这可能是未来技术领域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以及健康领域更广阔的一片机遇,所以我想请问三位第一个问题,新兴领域所关注到的现在都有哪些,在大健康产业当中还有蓝海的领域吗?
赵春林:新兴领域健康体检是其中一个,我印象很深的,上次在广州有人做了一个讲座,病人做一个检测超过几千块钱,但是病人总是少数,要是体检的话这个数量马上就大了,他算了一下,如果做一个体检,健康人都做的话,这个人数一下就成了上百倍,并且你现在没病不代表未来没病,今年体检、明年体检、年年都要体检。他算了一下,可以到万亿市场。我吓了一条,从来没有一个医疗产品可以到万亿市场。我原来做辉瑞卖降脂药,那个是到千亿,从来没听说全球药厂有到万亿市场的。我本身比较看中新药研发和智慧医疗,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这是我的想法。
高康平:因为我们做媒体的,面可能广一些,但是专业程度上没有赵总这么深。我认为现在有这么几个热点,第一是高端医疗会成为非常好的方向,上午我们的嘉宾也分享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是有向往的,中产阶级人群崛起,中国现在有1.5亿的中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未来可能会有3亿中产人群,这部分人群对医疗服务可能有更高的需求,他可能不会去公立医院挤那些嘈杂的、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服务的医疗体系。这即是方向,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公司在做这方面布局,我们了解到有些公司在跟商保打通,在诊所做高端医疗,给高端医院做预通,这是非常好的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医疗管理的方向,这也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所有人已经越来越重视健康了,这背后有一个因素,因为现在的检测手段、物联网包括我们手上带的可穿戴设备,这对于对比人的健康数据有持续的跟踪,让医生更了解你,在你还没有出现病症之前就去做一些预防。另外一块我想讲一下比较垂直、比较专业的领域,就是对于女性美容这一块也是非常广泛的市场,比如做微针、做玻尿酸,我们在这一块有一个专业的记者,据他描述,现在这个市场会有几百亿的规模,但是行业方向还是比较多的,未来几年行业会出台比较规范性的政策,围绕女性怎么变得更美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宁湘炜:从各个产业来说我认为健康领域就是一个蓝海所在,就像我今天的演讲一样,生命科学的革命给健康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它可能在新的发展机会当中把我们整个产业结构当中的比例关系带来巨大的变化。我刚才演讲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药筛,国内化学药每年的销售总额不过就是两千亿,高血压患者在全中国官方数字是三亿多人,也就是有20%多的人有高血压,从流行病学来说,南方人相对比例少一些,北方人因为天气寒冷,吃的比较咸,胖人相对多一点,高血压的比例会更高一些。在我本身就是高血压,我的同龄朋友当中也有很多高血压。反过来一推,这个市场会很大。
当然我们基因检测的特点是一辈子检一次就够了,还会有新增的患者不停的补进来。但是药筛这个市场完全是一个新产生的市场,这个市场的需求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像我们基因组,当然也不仅是精准医疗,它可能带来的市场增长的潜力、在各个行业给市场带来的冲击、那种革命性的变化都是存在的,所以在我看来,在这个领域里面到处都是蓝海。
主持人:刚才赵总演讲里讲到分子诊断和宁总说的药筛,可能是随着我们大健康领域发展直接作为新兴的产业杀入到市场当中来,传统医疗健康产业以及基础医疗产业,他们也势必面临着这样一种转型,三位嘉宾怎么看待基础医疗和传统医疗行业,他们应该如何转型呢,尤其是线下实体这一块?
赵春林:这是挺好的一个问题,互联网刚出来的时候也是一堆互联网公司,一堆传统公司怎么样适应互联网,后来互联网+、+互联网,传统和新兴企业之间的关系一直挺让我们这些创业人员或者投资人员纠结的一种关系,很难说哪个领域最后会胜出,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希望投的企业人员是从传统医疗领域出来的,如果一个互联网的人做我们医疗互联网或者是智能的人做智能医疗,我是不敢投的,我投医药代表或者学医出身的,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资源和背景,但是他的观念和手法是用新兴产业,这是我认为投资最好的创业人员。我们有一个项目是智能医疗,大家做大数据都说要去三甲医院认可,其实我觉得智能医疗最好的方式是在基础医院里面,给那些乡村或者基层医生提供建议和方式。因为大医院的医生他觉得我已经很清楚了,你这个计算机最多是模仿我,无限接近我,帮不了我什么事,你可以跟我学,但是我不会花钱买一个计算机帮我做诊断,而基层医院倒是有这个可能,我觉得这可能是非常好的结合。
宁湘炜:我本人原来就是做传统医疗的,我曾经是七家二级医疗服务集团的CEO,从这里面跳出来的时候,因为我们也是对民营医疗逐渐加深认识,早期的民营医疗,大家说普系的发展轨迹,最早的时候其实就是卖药,很简单的就是做广告、做电线杆的一针灵,无非就是把患者通过广告宣传手段劝进医院或者直接卖药,当然这也是我们中医的传统手段,中医就是坐堂然后抓药。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一方面药品成本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同行竞争成本不断增加,媒体公信力不断下降,导致每个医院入院成本越来越高,当然从一开始普系资本有它发展的轨迹,开始的资本并不是特别干净的。大家逐渐的向往高大上,医院开始希望通过提高服务来取得利润,最后希望能够从技术的角度取得利润。在医院经营当中我们会逐渐发现,以前是卖药的比例很高,收入比例很高,后来大家要把最主要的收入点聚焦到做手术上,手术就比卖药的利润高,到了今天两票制之后,医院在卖药上的收入已经没有了,一般都是在手术上取得利润。因为医院还要经营,所以要不停的开发新的技术手段。
当然科技研发的成本也是比较高的,看病也会越来越贵。为什么会看病贵,新药和新的治疗手段用得多少,这背后就是科技上的投入,这个投入要被患者消化掉,所以就会越来越贵,这也是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的差别。
到了精准医疗的时代,我们要和医院结合,要让医生了解、熟悉,对我们来说科普的工作是非常大的,我们公司每年要做短片,我们要做一千多部小的短片来普及基因的知识,既向患者普及,也向医生普及。因为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医院做出来的,都是药厂、科技公司、器械公司来做的,这是医药行业大家的分工,医生是临床医学,就是把已有的办法由诊疗路径、由各大学会总结出来规范指南应用到患者身上,当然他也会给我们反馈大量的数据,采集大量的样本,同药工厂、同科技公司、同器械公司合作,不停的开发出新的产品。
主持人:刚才宁总既然提到这一点,我有一个疑问,一段时期内民营医院走过以药养医的形式,这就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了,我们今后看病随着医疗不断的发展,医疗环节的具体开支具体有两项构成,一是医药费用,一是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未来我们看病就医的时候,医药费用和医疗服务费用两部分分开来看的话,都会越来越高吗,还是会有一部分差别?
赵春林:我一直认为中国的医疗费用相对来说还是太低了,医生的工资低,挂号费低,以前排号排好长时间,见了医生没几分钟就给你打法走了。你出去跟别人随便吃顿饭百八十块钱都花了,见医生是关系到生命的事,花几十块钱还觉得高,这确实是对医生很不尊重的一种方式。我认为如果未来医院在药的方面卡住的话,医疗服务会相对高一些,我认为这是比较正常的方式,以药养医不是正常的方式,应该医生回归本质,在医疗服务方面的价格提高,医生才能尊重自己的工作,医院才能正常运行。
主持人:我们动脉网是医疗行业内非常垂直的媒体,您从记者身份看待这个问题,您的观点是什么?
高康平:赵总是去过美国的人,从看病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在美国除了你躺在地上起不来,否则绝对不能叫救护车。医生待遇提高是个系统性问题,我们知道中国医生跟公务员、教师是一样的,如果说一声收入要提高的话,教师要不要提高,警察要不要提高,这是个系统性问题。我们国家收入水平还没有那么高的情况下不可能悉数提高,只能通过国家调一部分、医院调一部分的方式改善这个情况,在药品收入砍掉之后还要保障医生收入不受影响。但是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情,除了药品还可以在耗材上下工夫,而且耗材也不是通过招标采购的,它的操作环节还是非常多的。所以说中国医改或者说中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解决起来是系统性的工程,这场战争永远没有劲头,希望我们的主管部门能够做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性引导,我们的患者也去理解医生的不容易,也去理解国家的不容易。
赵春林:我补充一下,你说的事我跟很多人谈都这么讲,医生提高了教师怎么半、警察怎么办,还有很多耗材。所以医院现在做诊断,因为诊断不控费,所以都是用别的东西养医。如果把医生跟警察、跟事业单位放在一起的话确实没法提高,相当于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警察这种水平的人,这确实是个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是这样看,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我觉得不应该这么做。
主持人:二位的观点意思是说为了实现长远的目的,我们确实还是需要有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也许有一个试错的过程,达到这个目标的周期可能还很漫长。宁总有什么观点?
宁湘炜:我是在医院里面成长起来的,我看了一下美国的上市的医院财务报表,美国上市医院占美国医院中比例并不高,大约百分之十几,财务报表中有一些数字挺说明问题,一个是他们的利润大约在4%左右,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4%或许已经形成了行业认知,这也和他们的体制有关系。另外就是医生的成本在整个医院总成本当中肯定要占到60%以上,而中国的医院一般成本在40%以下,民营医院一般努力要控制在35%左右,当然民营医院的工资是很高,但是人员是很精简的,所以依然能够控制下来。
背景两位老师谈到了,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美国一个人要想成为医生一定是真正的高富帅,要念漫长的医学院,学习、考试都非常难,每年国家有固定的成为医生的指标,各个医学院只能固定招那么多医生,因为这么难念,所以一定能够保证每个拿到医学博士的人上岗,所以它的水平也是相对比较高的,选择了真正的社会精英,所以在财富分配上也给了这些人一定的财富。
即便如此,我们把健康交给谁?我们就应该把健康交给这样的精英,所以这个改革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改革分配体制,当然分配体制最后页要引导到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选拔人才体制的改革。中国医生的总数按照人均来计算比美国低不了太多,我们的医生总数很高,但是到了社区一级医生的质量就会相应下降,更多的医生都是在医大毕业的,但是一个分到社区医院,一个留校,留校的最后就成了专家,社区医院就变成了社区医生,命运根本就不是自己能掌握的,这个体制能够改变每一个人的命运,所以我们在行业里面也感到非常惋惜。
当然医疗体制的改革,宏观上来说医师服务费的增加是必然的,让医生获得更多的收入,社会上形成更好的选拔机制,让最优秀的队伍汇集到医生的团队当中。
主持人:三位基本上有一个共识,不管这个过程有多漫长,但是我们对于药品价格还是会有管控的,缩短它的利润区间,这种情况下就衍生出来另外一个问题,医院以外的这些药房,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不光是在我们本地,可能全国范围内的情况都是这样,大家去买药的时候一些主流药品价格比较透明,但是随着药品价格管控利润小了,我们去买药的时候药房服务人员会给我们搭配推荐一些不是那么必要的药物,在药品价格区间缩小的情况下,这么多药房他们的生存空间在哪?
赵春林:我觉得(药房数量)太多了,不应该有这么多的店,数量应该见效。另外我买一个药会把化学名在网上搜一下,我现看一看大概价钱什么样,差不多就在这买,如果贵的话就换个地方买。我觉得信息已经很透明了,以后慢慢大家都会这样做,因为药房就应该少,用不着三五百米一个药房,你到路边一看好多药房还空荡荡的,他们还在生存,所以说明他们还是在靠别的东西赚钱的,我觉得应该靠市场竞争减少一些。
主持人:网上平台兴起的时候大家买药更方便了,不一定非得跑到药房去买药,二位是否也有这样的观点,觉得线下药房过剩呢?
高康平:这也是我研究的领域,首先连锁药店的规模是不是够的,发达国家的国家是每店服务两千五百人,中国每个店服务三千人左右,但是考虑到中国人居住比较聚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确实药店比较饱和了,所以需要整合。另外网络渠道会不会对药房进行冲击,我觉得不会的,因为他们本来也是以线下药店作为中转站或者前置仓,必须依托线下存在,所以线上线下是不冲突的,服务的场景也不一样。
另外关于药方不按处方销售药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药房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特殊零售行业,既有零售属性,又有便利店属性,又有服务属性,但是现在服务的成分体现的不是很足。按照世界药学联合会的数据,每个人应该对应1.2个药师,我们和世界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有两倍的差距,也就是我们药房服务的能力不是特别强,未来我们要增加药师的数量,让药房服务能力更强,减少搭售的情况。
宁湘炜:我到日本考察医院的时候发现一个特点,日本的小医院特别多,满街都是,尤其是在相对偏僻的地方,这是跟我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的,这实际上是个医疗体制的问题,日本的医疗模式就是小、多的模式,来更方便给大家提供服务。中国的药房目前也是这样的模式,小、多,这是市场选择的过程,药房实际上有一定的门诊能力。中国的药房都是自己卖,很多都是老百姓自己去药店买,这个模式也给互联网医疗非常大的空间,我觉得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沈阳正在推动“三城联创”的建设,指的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建设国家健康城市,这三个关键的方向归结到一点可能都离不开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三位觉得在我们东北这片土地上,尤其是在我们辽宁沈阳这个环境下,本地的健康产业和健康周边的产业可以在哪些方面使使劲,未来着力的去发展一下,能不能给我们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赵春林:我觉得这是挺好一个问题,我本身也是东北人,一直想在东北投一些企业,我投了二十多家企业,我看了无数企业,我觉得我们东北在这方面确实是落后的,在全国跟其他省市比落后了好多。但是目前的状态怎么能够赶上去呢?有一点我跟米库建议,有点像中国跟美国新技术竞争,现在沈阳跟其他省市的竞争,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医疗资源,我们有这些医院、有这些病人、有这些市场,这是吸引这些公司进来的,所以现在想吸引一些好的创业或者到沈阳来开公司,这件事很难,但是你吸引成熟的企业到沈阳来开分公司,或者把医疗资源介绍到这些公司让他们来沈阳做一些落地,我觉得这是挺容易的。因为医院不能跑,不管是微医还是蓝卡,我们安龙基因也想,如果你能帮助我们对接这些大医院或者科室主任,我们就愿意在这边建立分公司,帮助沈阳本地培养人才,把这个医疗市场慢慢做起来,有了人才,有了气氛,有了环境,慢慢再孵化一个公司。如果现在一开始就想把公司牵到沈阳,我觉得挺难的,因为我很多企业都是在北京、上海成立的,最后考虑到哪落地的时候,深圳一给几千万,很多南方领导服务意识很强,我觉得沈阳在这方面一时半会很难赶得上,所以很多创业企业总部都落在别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用一定资源吸引他们过来办分公司,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种方式。
高康平:我知道沈阳最近批了第三批自贸区,我之前在研究自贸区政策的时候,看到自贸区是有优先进口药品、优先进口医疗器械、优先请外资医生的权限,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自贸区有优先引入医疗资源的机会,做医院也好,做进口也好,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第二点,东北是非常好的中国饮片基地,我们可以做一些跟东北气候适宜、市场又比较需要的重要饮片,整个产品体系就搭建起来了。
另外东北的区位优势非常好,以前新闻讲朝鲜要做改革开放,丹东的房子就涨起来了,我们东北跟蒙古、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都有非常好的便利优势,我们可不可以依托这些优势做一些事情呢,把他们的资源引入进来,让我们的患者跨国过去就医,比如说到韩国做一个整容再回来,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主持人:谢谢,康平老师真的是为东北考虑。因为今天是动脉网以官方形式首次来到东北,赵总也特别想要落地东北,我们也希望赵总这边和动脉网有机会的时候多多和米库合作,也许明年的创新大会上我们就作为一家人来讨论这些问题了。宁总一直在本地,您对于我们本地下一部的产业发展还有怎样的机会?
宁湘炜:我觉得东北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在产业发展上比较落后,落后也是机会,竞争比较低。我们之所以选择沈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沈阳我们是唯一一家做这个行业的公司,如果我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甚至是在深圳、在杭州,同类公司都会很多,大家的竞争压力很大。我们在早期做科研投资的时候,就近的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跟医生要经常在一起沟通,大家很容易就会形成合作关系,当然临床的推广我们跟其他地区相比要难一点,但是起步的时候会相对容易一些。
对比健康产业,其他产业也是一样的,有一些企业的形式更适合这片土地,包括民营医院的数量来说东北也是相对比较少的,对政府部门来说,你可能要放宽审批的政策,加强过程的管理,因为审批在欧美国家也不是彻底放开的,也需要在相关机构管理下进行的,所以要加强后面的管理,前面稍微放宽一点,这个产业在东北还会有很多的机会。
主持人:感谢宁总,通过几位嘉宾的表达我们似乎听明白了一点,东北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哪个方面,都会有着很大的潜力与机遇,这也像是昨天我们第一场F5创新创业大会的会议当中有嘉宾提到过,首先东北人的区域自信还是要有的,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东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再次感谢三位老师现场精彩的表达,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观点和前沿的视角,谢谢你们。
(以上内容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嘉宾确认)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