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辽宁,正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涌起与自身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点。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期、利用好‘窗口期’,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放在2018年重点推进九方面工作的第二条,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进行安排部署。
如何使推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更强劲?聚焦这一话题,我省代表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结合实际,建言支招。
“当今辽宁,正处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涌起与自身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交汇点。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期、利用好‘窗口期’,就一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代表们认为,辽宁拥有众多科研机构和普通高等院校,科技资源的“家底”很厚实,眼下的关键在于以更大的力度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
然而,创新不易。“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科研人员来说,这都是一次‘壮丽的探险’。在这种情况下,呵护、调动微观市场主体及个人的创新激情至关重要。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以完善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不断为创新者护航、加油。”接受采访的杨学明、孙东明、戴继双三位代表都表达出同样的愿望与观点。
杨学明、戴继双代表认为,创新过程中,产学研用的结合还需要更紧密一些。
“企业搞项目,很多时候还是靠自身团队的力量。即使‘引智借脑’,与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也基本属于松散型或单项短期型,总体上缺乏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戴继双代表建议,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明晰辽宁的定位,将本省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企业或行业梳理出来,确定几个重点方向,在此基础上,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产学研用真正成为紧密协作、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共创市场的实体型合作组织。
杨学明代表认为,畅通产学研用通道,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企业要站得更高一些、思路更宽一些、看得更远一些,瞄准领域前沿,提高创新敏感,寻求与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二是政府要加强服务、搭建平台,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为双方及时、精准对接提供条件。
创新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此,三位代表均体会颇深。
“像我们这样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一个业内拳头产品,从立项到成功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这既需要企业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也需要政府为重点项目研发提供便利的条件、有力的支持。”戴继双代表说。
杨学明代表说,源头式、颠覆性的理论及重大科研成果,甚至需要几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寂寞长跑”。要使科研人员能够坐得住、钻进去、研得深,除其自身的兴趣驱动,还需要稳定的、不间断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杨学明、孙东明代表认为,要激发科研人员乐于坐“冷板凳”、闯“无人区”的热情,还需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上下更多的功夫。他们建议,一是要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价方式,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工作性质的人才细分评价标准。二是要尽快消除数帽子、唯论文、重资历等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勇于试错。
© 2017 Coolsite360-上海意派 All Rights Reserved.